关灯
护眼 字体:大
中
小
上一章
章节列表
下一章
时空之旅
刘裕舰队从黄河驶入支流洛水,溯流西行,逐渐驶近洛阳城。再进入洛水的一条支流——阳渠水,它通往环绕洛阳的护城河。
洛阳,是周武王灭商后营建的新都,东汉、曹魏、西晋三百年建都之地。中原倾覆百余年来,匈奴人、羯人、鲜卑人、氐人、羌人相继成为它的主人。这是东晋军队第三次开进洛阳:第一次是五十余年前后赵王朝瓦解,第二次是三十余年前苻坚兵败淮南。
距离洛阳七里远,有石桥横亘渠水之上,名“七里桥”。这座桥用大块的条石砌成,巍峨壮观,桥拱是高大的半圆形,大型船只放倒桅杆后也能驶过。昔日洛阳人送亲友东行,经常到此话别分手,所以也称“旅人桥”。
担任舰队前锋的朱超石仔细察看了石桥,桥上刊刻着建造时间和用工量:太康三年(282)十一月初开工,次年四月底完工,每日用工七万五千人。①当时西晋王朝刚刚平定东吴,天下一统,国势正如日中天,方能兴建如此规模的工程。屈指算来,已有一百三十五年。
① 《水经注》卷十六引朱超石《与兄书》。
舰队继续西行。洛阳城头的堞雉逐渐浮现在树木掩映间,上面飘扬着晋军的旗帜。数千晋军正在毛修之统领下修缮城垣。
渠水直通向洛阳朝东三座门中最北面的一座——建春门。舰队又驶过两座巨大的石桥,抵达门下。昔日承平岁月,建春门下有朝廷的储粮仓库“常满仓”。每年缴纳贡赋的时节,各地络绎驶来的运船上千艘,都停泊在仓下码头卸载粮食。①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九十引郭缘生《述征记》。
昔日建春门外路北有牛马市,“竹林七贤”之一的名士嵇康,因触怒司马昭在此处被斩首示众。当时他看到阳光的影子还未到正午,离行刑尚有片刻,遂向市人索琴一张,在万众围观和牛嘶马鸣的腥臊喧闹中从容弹奏一曲《广陵散》,然后引颈就死。①
① 《艺文类聚》卷三十九引戴延之《西征记》。
刘裕舰队停泊在建春门下,士兵们登岸列队入城。刘裕要视察城垣防务,将士们要换防休整,幕僚文士们则乘机怀古凭吊。
汉末董卓之乱,洛阳全城都被焚毁,此时洛阳城中的宫殿,多是曹魏文帝、明帝两代所建。朱超石率部登上洛阳城北的邙山驻扎,防范北魏骑兵渡河来袭。站在邙山向南俯瞰,萧条的洛阳城宫阙巍峨,道路整齐如划,沿街遍植槐树,红墙灰砖点缀在一片绿海之中。
这里北临黄河的孟津渡,也称盟津渡。当年周武王伐商,从关中行军至此,天下诸侯不期而来者八百余国,盟誓同心灭商,因此得名盟津。《丁督护歌》所唱“洛阳数千里,孟津流无极。辛苦戎马间,别易会难得”,至此竟然言中。
数百年来,邙山都是洛阳皇室、权贵的墓地。太平岁月这里尺土千金。自汉末兵乱以来,这里的陵墓大都被盗掘,富有四海的天子,奢华豪举的王侯,庙堂谋谟的衮衮公卿,凌云功业的封侯将相,最终都难免曝骨扬尸,沦为狐鼠狼獾的玩物。只有荆棘间断碑残碣上的文字,依稀透露出往日的箫鼓繁华。
此时已至夏初,桃、杏果实开始成熟,东汉光武帝刘秀坟墓边有杏子树,果实酸甜可口,晋军士兵争相采摘。朱超石给留守建康的哥哥朱龄石写信,详细描述了他在洛阳的所见,随信还寄上几枚杏核,让哥哥种植在江南。①
① 《艺文类聚》卷七、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五十八引朱超石《与兄书》。
和桓温一样,刘裕军府中也有一些士族文人,负责处理往来文书事务。他们将一路行军见闻写入信中,寄给后方的亲人和朋友分享。其中有两人的书信被汇集成书,就是戴延之的《西征记》和郭缘生的《述征记》。这两本书后来散失,只在其他书中有零星的摘引。通过这些零章断句,一幅斑驳残缺的洛阳古都风情图画缓缓展示开来。
建春门向南是广阳门。门外二里,有蜀后主刘禅和吴后主孙皓的宅第。他们在国破之后被押解到此,度过了后半世的臣虏生活。戴延之至此凭吊时,宅第已经寥落倾颓,无言地诉说着百余年来的兴替沧桑。①
① 《艺文类聚》卷六十四引戴延之《西征记》。
洛阳西门中,最南面一座名广阳门,又名西明门。门外有高台平乐观。东汉明帝时,从旧都长安搬运来铜马及铜飞廉,安放在此。飞廉是一种神鸟,据说可以招来风雨。东汉著名的昏君灵帝喜欢自称“无上将军”,在此阅兵耀武取乐。当时的朝贵子弟曹操、袁绍等人,都在阅兵队伍中担任军官。①
① 《水经注》卷十六引《东京赋》。
平乐观再西,郭缘生看到了匈奴前赵皇帝刘曜修筑的军垒。八十年前,石勒军队攻占洛阳,刘曜自关中倾国出兵来争夺,双方在洛阳城西展开决战,投入兵力二十多万,战线南北绵延十余里。刘曜酒醉落马被俘,前赵大败,被斩首五万多,石勒的后赵因此统一北方。①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七引郭缘生《述征记》。
自洛阳正南的宣阳门入城,有魏文帝曹丕修建的凌云台。台高二十余丈,砖铺道路盘旋而上,不仅能俯瞰全城,还可以南望少室山,北眺黄河孟津渡。①更奇怪的是,如此之高的台上居然有一口水井,井内幽深看不到底。朱超石到过此处,向井中投下了一枚石子,许久才听到落水之声。当年台上还建有高楼,每当微风吹拂,楼体都会随着风势轻轻摇摆,但现在只留下一堆瓦砾残柱。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一百七十七引杨龙骧《洛阳记》、卷一百七十八引郭缘生《述征记》。
凌云台下有冰井,是汉、魏、晋三代皇宫储藏冰块的窖库。每年隆冬时节,工人从洛水中切割出巨大的冰块,藏到冰井中保存,盛暑时再运入皇宫,供居室降温及冰镇食物。戴延之在六月里进入冰井,取出一块冰,半日还未化尽。①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六十八引戴延之《西征记》。
宣阳门向北,遥遥正对皇帝宫城的南门。这条道路两侧都是朝廷官署。魏明帝时在街两侧安放了各种铜铸兽像,其中太尉府外的铜驼高九尺,甚至高过府墙,此街因名铜驼街。
自铜驼街向北进入宫城,是魏明帝修筑的正殿太极殿。殿前种植着四畦来自异域的芸香,散发出浓郁的药香味。郭缘生在殿前看到六只巨大的铜钟。洛阳老人说,兵乱以后,曾有人试图搬走这些铜钟,数百人用长绳拖曳,铜钟发出巨大声音,地面都为之震动。众人胆怯不敢再动,这些铜钟遂留存至今。①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七十五引郭缘生《述征记》。
南出宣阳门,有汉、魏、晋三朝的太学和国子学遗址。郭缘生看到太学中的残碑,上面记载洛阳太学始建于东汉光武帝时,后来曾扩建学生宿舍达千余间。①太学西边二百步是国子学。汉魏时朝廷只有太学,平民子弟都可以到太学读书。但到西晋时候,门阀士族兴起,他们的子弟不屑与平民为伍,于是朝廷又建立专门的国子学,只招收高级官员子弟。
① 《太平御览》卷五百三十四引郭缘生《述征记》。
曹魏时期,朝廷为了提供儒家经典的范本,用大篆、隶书、蝌蚪文三种字体
上一章
章节列表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