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老子与百姓生活之第十四讲 老子智慧与交往中的言说

关灯 护眼    字体:

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

瞒消息凤姐设奇谋,泄机关颦儿迷本性”,写得很美啊,读了真让人回肠荡气!国学大师王国维怎么评论的?他说是《红楼梦》中“最壮美者之一例”!


  那天黛玉早饭后到贾母那里去,路上想起来忘了带手绢,就叫紫鹃回去拿,自己一个人走着。走到沁芳桥那边的山石后面,就是同宝玉一起葬过花的地方,忽然听到一个人在哭,一看是个浓眉大眼的丫头在哭。黛玉原来以为丫头有什么说不出的心事,而到这里来发泄发泄的,一看这样的丫头,好笑了起来,“这种蠢货有什么情种”。


  这个丫头原来就是贾母屋里的“傻大姐”。傻大姐说:“林姑娘你评评这个理。他们说话我又不知道,我就说错了一句话,我姐姐也不犯打我呀。”


  林黛玉问:“为什么呢?”


  傻大姐说:“为什么呢,就是为我们宝二爷娶宝姑娘的事情。”


  这还了得,黛玉听了“如同一个疾雷,心头乱跳”!经过黛玉的追问,这丫头把“老太太和太太、二奶奶”的“机密情报”全讲了出来:一是让宝玉与宝姑娘赶快结婚,可以冲喜;二是赶快把黛玉嫁出去。黛玉听呆了,那个傻大姐却还在滔滔不绝地说着自己挨打的事,还说:“林姑娘,你说我这话害着珍珠姐姐什么了吗?他走过来就打了我一个嘴巴,说我混说,不遵上头的话,要撵我出去,我知道上头为什么不叫言语呢,你们又没告诉我,就打我。”


  黛玉此时是油儿酱儿糖儿醋儿倒在一处,甜苦酸咸,说不出什么味道来了。然后路都不认识了,脚像踩在棉花上。紫鹃来了,一看不对劲了,知道受了刺激,问她:“姑娘怎么又回去?是要往哪里去?”黛玉说:“我问问宝玉去!”于是紫鹃搀扶她去见宝玉。但是很担心,那一个已经是疯疯傻傻,这一个又是恍恍惚惚,一时说出些不大体统的话来,那时如何是好?


  黛玉一进门看到宝玉在那里坐着,也不起来让坐,只瞅着嘻嘻地傻笑。黛玉自己坐下,却也瞅着宝玉笑。两个人也不问好,也不说话,也无推让,只管对着脸傻笑起来。旁边的人没有办法。


  忽然听到黛玉说道:“宝玉,你为什么病了?”


  宝玉笑道:“我为林姑娘病了。”


  袭人和紫鹃两人吓得面目改色,连忙用言语来打岔。以后两个人不再说话,只是傻笑起来。


  最后紫鹃一看赶快结束这个尴尬的场面吧,说:“姑娘回家去歇歇罢。”黛玉说道:“可不是,我这就是回去的时候儿了。”说着,便回身笑着出来,自己却走得比往常飞快,离潇湘馆门口不远,紫鹃说:“阿弥陀佛,可到了家了!”只这一句话没说完,只见黛玉身子往前一栽,哇的一声,一口血直吐出来。


  我读了以后真感动,所以又想起了王国维说过的一句名言:“《红楼梦》者,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。”


  那么用老子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的理念来看,很有意思。


  一是,大家看,别的丫头知道不能讲出去的事情,都不讲,这是“知者不言”。傻大姐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说了出去,而且面对不该言说的人言说,这是“言者不知”,所以她就叫“傻大姐”!《红楼梦》上说这叫“混说”、“混说话”,那就得挨打了。作者安排一个绝顶聪明的林黛玉从一个最笨的“傻大姐”口中知道了实际情况,这是何等地巧妙,何等地意味深长!世界上有“知者不言”的,也有“言者不知”的,不这样的话,哪来世界的丰富和复杂?人就生活在这样丰富和复杂的世界里,不过选择可以由自己做出。


  二是,黛玉与宝玉最后一次见面,两个人只各说了一句话,而且环绕着一个“病”字,一问一答,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。这不就是作者“知者不言”的妙笔?此为一层。黛玉的心病只一句问话就全传达出来了:“宝玉,你为什么病了?”宝玉的心病也只要一句话就表达出来了:“我为林姑娘病了。”你病了,我也病了;我为你病了,你也为我病了;我的心病需要你的心药来医治,你的心病需要我的心药来医治;那么这就是两病变成了一病,两颗心变成了心连心了。既然如此,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,还需要长篇大论吗?要是作者来个长篇抒情,浩浩荡荡,那倒反而败笔了!因为这是符合黛玉与宝玉的人物性格逻辑的选择,是“心病”中的“知者不言”,如做长篇铺叙则是“言者不知”了!-大家想想,以上的这些情况生活中不会少见吧!


  道之出口,淡乎无味


  老子说过:“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。”(第35章)这是说,“道”从口中说出来,是平淡无味的。因为道本身是表现素与朴、平与淡的特点的。我们经常说:真理是简单的。我们还说:真理是朴素的。这就是里面的道理。


  如果我们从人际交往方面来演绎,那么有时候也就是这样,用“淡乎其无味”的语言表达很深刻的道理。这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常闻的。


  我再来说一个外国的事例。


  上个世纪70年代,有个美国记者写了一篇新闻《基辛格和芬克斯》,(转见张掌然编著《交际艺术品评》,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)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,今天我们用老子的“道之出口,淡乎其无味”的理念来解读,还是很有味道。


  芬克斯是一个西餐酒吧的名称,在宗教圣地耶路撒冷。这个酒吧起先是由英国人开的,有意思的是,虽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以上的岁月,但是里面的陈设基本上都保持原貌。酒吧很小,30平方米左右,只有一个柜台,五张桌子。然而,这里却成了来耶路撒冷的各国记者们喜欢来的地方。当时的老板叫罗斯恰尔斯,是个德国犹太人,1948年他买下了这个酒吧。


  当年基辛格为了中东和平来到耶路撒冷时,他也想去这个酒吧。他亲自打电话到芬克斯预约,接电话的是老板罗斯恰尔斯。罗斯恰尔斯当然很客气地答应了预约,但是接下来基辛格的条件是:“我有10个随从,他们也将和我前往贵店,到时希望谢绝其他顾客。”基辛格可能认为,这个要求绝对能够接受,因为自己是大人物,对方也就是一个酒吧的小老板,而且自己去了那酒吧,无形中不是提高了它的形象了吗?


  但是基辛格万万没有想到,对方竟然对他说“不”!老板罗斯恰尔斯说:“您能光顾本店,我感到莫大的荣幸。但是,因此而谢绝其他客人,实难从命。他们都是老熟客,也就是支撑着这个店的人,绝不能因为您的缘故把他们拒之门外。”据说,基辛格听了大骂出口,并挂断了电话。


  不过,基辛格真不愧为伟大人物,第二天傍晚又打电话过去,首先对自己昨天的非礼表示道歉,然后说这一次只有3个随从,只订1桌,而且不必谢绝其他客人。这对基辛格来说,是最大的让步了。但是,结果又令基辛格大为失望。


  老板回答说:“非常感谢您的

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