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 字体:大
中
小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
,正是因为陛下贤明的缘故,臣妾怎能不庆贺呢!”这又是长孙皇后的一番美言,唐太宗的满腔怒火被这“及时雨”一样的美言浇灭了。他转而高兴起来了。
后来魏征死了,唐太宗很伤心,亲自为他写了墓碑的碑文,还说了一番美言,流传于世:“用铜做镜子,可以整理衣帽;用历史做镜子,可以知道兴亡的道理;用人做镜子,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失。我经常用这三面镜子来检查自己的得失。如今魏征去世了,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!”由魏征的美言,引出了唐太宗的美言,引出了像长孙皇后那样的美言,也对引出一个唐朝的繁荣局面起到了某些作用,这就是后来历史学家称赞的“贞观之治”。这里可以看到老子说的“美言可以市尊”,是可以怎样地“美”,怎样地“市”,怎样地“尊”了!
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
在人际交往的言说中,老子还说了一条智慧: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”(第56章)
这里的意思是,知道的人不言说,言说的人不知道。关于这一段话,也有一些不同看法,一是“知”当作为“智”来讲,比如唐代陆德明《经典释文》说:“'知'者,或并云'智'。”二是有的本子就作“智者不言,言者不智”。三是“言”字,又有人认为不是指一般的言说,而是声教政令,如蒋锡昌说:“是'言'乃政教号令,非言语之意也。”我觉得有相通的地方,因为“知者”与“智者”,一般的言说与特殊的言说如“政教号令”等,都是可以由此及彼的。
再说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的智慧演绎起来,非常的美富。从生活中来看,就处处可见,可运用。
一种情况是知道说不出而不言说,那么相反把说不出的东西还要说出来,那就是“言者不知”了。比如老子说的: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”(第1章)意思是,可以言说的道,就不是“常道”;可以说出来的“名”就不是“常名”。那么这也就是说,“常道”与“常名”想要说而说不出来啊。这好像不好懂,其实也容易理解,比如莽莽苍天,漫漫宇宙,我们在地球上,也到了月亮上,但是还有那么多的星球,人们能说得出那里的“道”来吗?说得出那里的“名”来吗?《庄子・天道》、《庄子・知北K》都讲到过老子的那种道理。《庄子・知北K》就说:“辩不若默,道不可闻”;“道不可见,见而非也;道不可言,言而非也”;“至言去言,至为无为”。
另一种是知道可以说出来而不说,相反的是不知道不可以说而说出来。
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内涵,比如我们有个成语叫“不言而喻”,那就是“知者不言”了。对一个人熟悉了,不用说话,一个眼神,一个动作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。
再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形势、场合、背景下,尽管你都知道,但是不该说的就不说,说了反而不如不说的好,甚至还会带来祸害,那你就来个“知者不言”,那真是“智者不言”了。历史与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不能把握这一点,不看对象,不看场合,有啥说啥,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,甚至一生的后悔。这种“言者不知”,又真是“言者不智”了。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见吗?
再一种情况,是如老子说的“行不言之教”。在人际交往中,老子说: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(第2章)这是说,圣人用无为来处理事情,用不言来施行教化。圣人当然是知者、智者,因此他们是知者不言、智者不言,而且行不言之教。这就是不发号施令,而是以行动说话,因势利导,潜移默化。相反,很多人不是这样。
我们简单地分析了道理后,再来用一些实例解读。
春秋时候,齐国的齐景公喜欢射鸟,他让一个叫烛邹的人看管那些捕捉来的鸟,可是一不小心,那些鸟却飞走了。齐景公很生气,命令官吏杀掉烛邹。
晏子是齐国的国相,知道了这事就对齐景公说:“烛邹有三条罪状,请让我当面向他一一指出罪状,然后杀他。”
齐景公说:“可以。”
于是就把烛邹叫来,当着齐景公的面列数烛邹的罪状。
晏子说:“烛邹,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,这是罪状之一。因为这事,使我们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,这是罪状之二。因为这事,使各国诸侯听到这件事,认为我们齐王看重鸟而轻视了人,这是罪状之三。”
晏子列数烛邹罪状之后,请求杀掉烛邹。齐景公说:“不要杀了,我听从你的指教。”
这就表现出晏子说话的智慧了,知者、智者知道应该不说什么和说什么,先说什么和后说什么,表面上说什么和深里说什么。晏子说话的目的很明确,一是要救人,一是要教化齐王。但是,他很智慧,这不能直接说,直接说那就不吻合,而是触逆那个氛围、那种场合,可能适得其反。于是他顺着说,“烛邹,你为我们齐王看管鸟却让鸟飞了,这是罪状”,晏子在怪罪烛邹失职,这一点不错,双方都能接受。这样就让齐景公能够有一个沟通的平台,否则直接批评的话,可能给齐景公火上浇油了。
但是,接下来是智者之言了,烛邹你“使得齐王为了鸟而杀了人”,由此及彼,批评齐景公不该重鸟轻人而随便杀人,那就点出一个齐王在滥杀无辜的大问题了。晏子说话开始由顺而逆了,直刺齐王的错误。然后加大逆势的力量,如果这种舆论一旦造成“国际影响”的话,那损失就大了,不是几只鸟所能比拟得了的。晏子最后又智慧地把逆势的力量推到极至,即请求齐景公杀了烛邹,反而迫使景公不杀烛邹,而且深受教育。大家也可以从中再体味一下老子的这一名言。
再看晏子又如何“行不言之教”的。比如晏子虽然是大国国相,但齐景公一次到他家里去,就亲眼看到吃的是糙米、三只鸟雀、五个鸡蛋,再加上一些青菜。这倒不是临时做给别人看的,平常就是这样。又比如齐景公看到晏子的老婆又老又丑,就要把自己年轻漂亮的女儿出嫁给他,结果晏子谢绝了。
晏子一次出门时,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观察,看到自己丈夫坐在车蓬下面,用鞭子赶着驾车的四匹马,很是得意洋洋。等车夫回到家里,妻子说要跟他分离,车夫觉得很奇怪,好好地为什么要分离。妻子说:“晏子长不满六尺,身为国相,名显诸侯,刚才我看到,他在车上深入思考,常降低自己的身份对人谦下。再看你身高八尺,是为人驾马车的,然而自以为满足,因此我想离开你。”后来那车夫就像变了一个人,变得非常谦虚。晏子用自己的行为感化了别人,“行不言之教”能到这样的程度,令人钦佩。
我们再来看“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”的另外一些情况。大家都喜欢《红楼梦》,我也来说说,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个例子,这也是在生活中常见的。
大家一定还记得,贾宝玉和林黛玉最后一次相见的情况吧。那一段在第九十六回“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