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第十一章 西征后秦

关灯 护眼    字体:

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

事后期进攻关中时,西部的荆州、雍州(襄阳)战区也可以提供一部分辅助兵力,但数量可以忽略。

此次发起全线进攻的时间是八月,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选择。刘裕之后的南方军队,也再无人敢在这个季节开始北伐。

以往晋军历次北伐,都选在雨季之前的四五月份开始。这是为了利用雨季时河道水量充沛,行船便利。另一方面,南方人不习惯寒冷,所以希望会战发生在夏季,从而在冬天来临前结束战争。刘裕当初伐南燕也是这样选择的。

但此次伐后秦,刘裕恰恰反其道而行之。他的考虑是:此战战线宽阔,纵深极大,即使春天出发,也难以在冬天到来前结束战事。所以他把战事分作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攻占河南;第二阶段攻占关中。

入秋时开始第一阶段的进攻,这使得晋军北上的步伐恰好与冬季的到来同步,士兵们可以在进军中逐步适应北方的寒冷。待攻克洛阳、占领河南后,士兵们能够在休整中度过冬季,来年春天正好乘势攻入关中。他上次攻灭南燕时,也是有意把广固围城战放在秋冬季节,甚至拒绝用谈判等诡计夺取城池,都是为了锻炼士兵们在北方冬天作战的能力。

这样做的风险也最小。因为羌人的根据地在关中,应不会全力死守河南,所以第一阶段的战事不会太惨烈,正好给晋军提供适应北方冬季的机会,万一战事不利,也可以及时撤退,不至于满盘皆输。至于攻入关中的最关键战役,将在晋军最适应的夏季展开,希望能以天时抵消敌军的地利优势。

刘裕的另一个优势,就是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军官。这些人大都是他京口起兵的旧部,参加过平南燕,灭卢循,除刘毅,逐司马休之,经历了多次战争的锻炼,经验胆识一流。他的多数士兵也久经沙场,这种经验比数量优势更重要——因为缺乏机动性,晋军在局部战场上从来都处于数量劣势,只有依靠兵员素质和将领的头脑。

这次西征是举国动员,军队中也增添了不少新兵,但有经验丰富的军官指挥,有足够的老兵做示范,这些新兵应该能很快适应残酷的战斗。

此时,宁州(今广西)刺史给刘裕送来一个整块琥珀做成的凉枕。刘裕平生不喜宝物,得到这个枕头却很兴奋。因为琥珀粉末可入药治疗外伤,特别是头部创伤。他命人将其研磨成粉末,分发给各部队。

九月,刘裕水军行至彭城,他在这里驻扎,观察前线各路军队的战况。

初战河南

进攻开始后,东线的王仲德部最顺利。

北魏拓跋人在黄河南岸的据点是滑台城,与北岸的枋头隔河相对。这里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、南北行旅的必经之路。北魏在这里设了兖州府,由刺史尉建领兵驻防。

王仲德率步兵先攻克了魏军驻守的凉城,朝滑台进发。①尉建看晋军来势凶猛,自感不敌,率部弃城逃到黄河以北。王仲德顺利进占滑台,控制黄河南岸。按照刘裕的部署,他命部下朱牧、竺灵秀、严纲率兵到巨野泽入黄河处,开挖当年桓温北伐故道。

① 按,据《宋书·刘裕本纪》:“公又遣北兖刺史王仲德先以水军入河。仲德破索虏于东郡凉城,进平滑台。”则王仲德部似为水军进兵。但这时巨野泽入黄河故道尚未开通,无法动用水军。《魏书·帝纪第三·太宗纪》:“司马德宗相刘裕溯河伐姚泓,遣其部将王仲德为前锋,从陆道至梁城(当为凉城)。”可见王仲德进兵亦是从陆路。《资治通鉴》同晋书,误。

对晋军北上,北魏政权十分紧张。此时北魏都城在平城(今山西大同),皇帝是拓跋珪之子、明元帝拓跋嗣。他担心刘裕此行的目标是北魏,下一步就要北渡黄河、攻入河北,急忙派叔孙建、公孙表带兵南下侦察情况。魏军渡过黄河,到达滑台城下,先将尉建拖到阵前斩首,尸体投入黄河中,又向城头的晋军喊话,质问为何突然来侵。

王仲德命部下出城会见北魏将领,解释说:“我朝刘太尉要驱逐羌人,光复旧都洛阳。我军这次北来,本来准备用七万匹布帛向魏军买路。没想到魏军守将弃城逃跑,我军借空城驻扎,马上就要继续西征,两国依旧交好,贵军何必示威?”

魏军看晋军的目标不是河北,滑台等地也设防严密,无机可乘,遂退回黄河北岸。

沈林子和王镇恶、檀道济两路也在按计划进军。沈林子部沿汴水故道而上,攻占控扼汴水的重镇仓垣,驻防此地的后秦兖州刺史韦华投降。沈林子在北上的过程中发现,由于汴河故道多年荒废,如今长满了树木,七百里河道已成荒林——这意味着即使掘通石门水口,汴河依旧不能通航。他遣使报告刘裕,要后方尽快派兵砍伐河道中的树木。

檀道济、王镇恶部沿颍水北进,驻防项城的后秦徐州刺史姚掌投降。许昌、新蔡二城坚守,被攻克。新蔡太守是汉人董尊,被俘后绑送檀道济行营。檀道济问他为什么不及早投降。董尊厉色说:“古代圣王征伐,对待士人都很有礼貌。你们怎么敢这么侮辱我!”这是激将法,用礼贤下士的道义镇住对方,当时往往有效。但檀道济不理会这一套,下令将董尊斩首。


【图11:伐秦第一阶段部署及战事示意图】

十月,沈、檀、王进抵洛阳百里之内。姚泓派出三千骑兵和一万步兵,正从关中赶赴洛阳增援。

此时镇守洛阳的是后秦征南将军、陈留公姚洸。有人建议他集中兵力,固守洛阳西北角的金墉城等待援军。姚洸不从,派出两支千余人的部队,一支向南据守柏谷坞,一支向东支援黄河岸边的虎牢城。虎牢守军已投降檀道济,援军行至半路才获悉,又匆忙撤回洛阳。

固守柏谷坞的秦军由赵玄率领。柏谷坞建在洛水边一块十余丈高的台地上,北面临水,控扼航道,南面是一条峡谷,谷中密集生长着柏树,幽暗不见日光,只有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到坞前。王镇恶派毛德祖力战破坞,赵玄战死。晋军进抵洛阳城下。

姚洸看诸军尽没,援军无望,只好举城投降。城内有羌人官兵及家属四千余人。晋军将领想杀掉这些人,筑成高台记功立威。但檀道济为瓦解羌人的抵抗,命将这些人都释放,任其返回关中。

檀、王和沈林子两路晋军都开进了洛阳城,他们一面加固城防,一面肃清周边残余的羌人军队。

此时,后秦赶来支援的骑兵已进至洛阳以西不足百里的新安县,步兵进抵三百里外的湖城。得知洛阳已经陷落,他们只好原地驻防固守。

按照刘裕部署,沈林子派刘遵考开挖石门水口,开通黄河流入汴水的通道。这段水口在黄河南岸的两座小山之间,春秋时为邲地,当年晋、楚两国曾在这里发生大战,结果晋军战败,士兵争相上船逃命,上船者用刀砍攀住船舷的人手,舱底被砍落的手指成堆。

秦汉之际,汴水的此段被称为鸿沟。项羽、刘邦分据东西,战争持续多年。项羽后方根据地是彭城,通过汴水进行粮运;刘邦的后方是关中,靠黄河航运获得粮食。双方也都以骑兵部队渗透敌后,破坏对方粮运。

从汉代以来,石门水口就时常湮塞,需要人工疏浚才能保证汴河通流。南北分裂后,河政荒废,此处已断流淤塞多年。如今又进入冬天封冻期,开挖工程艰巨。晋军缺乏技术人员,选址不准,曾挖通一条渠道,结果水流汹涌,冲刷作用造成山体滑塌,

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