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 字体:大
中
小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
/>桓温制服庾翼诸子、掌控荆州之后,尤其是平蜀后,声望和势力膨胀,荆、扬两州隐隐又成对峙之势。司马昱招徕了多位士族名士担任扬州、豫州、徐州等刺史,支持他们在东线和中线北伐,希望以此建功来制衡桓温。但士族怯懦猥琐的个性被这些名士们发挥得淋漓尽致,一次次北伐都以惨败告终。最后的结果,就是桓温打着北伐前燕的旗号顺江东下——因为伐燕必须从东线进军——轻而易举控制扬、徐诸州,执掌权柄。
二十余年来,司马昱和桓温从协作到对峙,从未爆发正面冲突。对他来说,在桓温拥立下称帝也不是最坏的选择,因为作为大臣,他已经没有抗衡桓温的筹码,如一旦身居帝位,倒有可能在朝中名士的支持下,以不变应万变。毕竟桓温已经六十岁了,司马昱才五十一岁。而且帝位的诱惑太大,即使有风险,也值得一赌。所以温、昱二人各怀鬼胎,一拍即合。
370年底,桓温从广陵来到建康,废黜司马奕,拥立司马昱即位,是为东晋简文帝。司马奕被押到一所王府终老。温、昱两人当年排斥过庾氏后人,此时三庾中的庾冰诸子都已长大成人,最受桓温忌惮,除了一名与桓氏家族有姻亲而幸免,其余六人或自杀或被处死,他们的子孙也都未能幸免。
桓温在江东已是举目无敌。但冥冥中似乎仍有什么与他作对。
民间传说,被桓温灭门的袁真诸子中有一子袁双,他在建康被处死后,尸体忽然失踪。此后他屡次在京师显灵,要人们为自己立庙祭祀。开始人们还觉得荒谬,但建康城所在的丹阳县境内开始老虎成灾,连续有人被虎咬死。死者的家人都会梦到袁双催促建庙。于是丹阳县百姓私自为袁双建立庙宇,每年二月的最后一天聚会祭祀,祈求平安。①
① 《太平广记》卷二九四《袁双》。
桓温不愿久住建康,他命人在建康上游百余里处的姑孰修筑了一座新城,带着部属、军队搬去居住。这里上接他的根据地江、荆二州,下可号令建康、遥控朝廷。
但虎的诅咒依然追随到姑孰,挥之不去。桓温军中不断有人被虎捕食,以致入夜后人们都躲进军营不敢外出。幕府中有名何姓参军①,晚上不敢出门,在板壁上开了个洞方便。一个夜间,他走到板壁旁小解,一只虎突入咬烂了他的下体,参军当场身死。②
① 参军:两晋时期将军府中的中级职务,有各种职能分工。
② 《太平御览》卷八百九十二引《幽明录》。
在桓温的阴影中,司马昱小心翼翼生活了一年半,然后一病不起。虽然他已有两个儿子,但一直没敢指定太子,没有桓温的意见,他不敢安排后事。
他希望当面见到桓温,听到桓温的保证。或者,即使桓温想在他身后篡晋即位,他也想当面嘱托桓温,希望能保全自己的孩子。
司马昱口授了给桓温的诏书:“吾病已重,足下立刻动身前来,望能最后相见一面。速来,速来!”对桓温,他甚至不敢自称“朕”。
一日一夜之间,四道催促桓温入都的诏书发至姑孰。桓温却犹豫不敢动身。他不是怕建康有什么阴谋,以他现在的实力,无人敢动意加害于他。他是怕单独面对司马昱,怕碍不住脸面、许下自己不想遵守的承诺。
桓温的不臣之心已是四海皆知。士族间流传的说法,桓温曾卧榻叹息:“如此寂寞无为,将被司马师、昭兄弟耻笑!”旋即又坐起道:“既然不能流芳后世,难道不能遗臭万年?”
司马师、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,曹魏末年的权臣。在时人看来,桓温离废晋称帝只有一层窗纸的距离了。
但桓温每次面见司马昱时,总有种莫名的紧张愧疚。前年废黜司马奕、推戴司马昱时,他已经拟定好了腹稿,陈述自己此举的正义与伟大。但司马昱在朝堂登基时伤心落泪,竟让桓温心愧口吃,一句话都没说完整。①
① 《世说新语·尤悔第三十三》:“桓宣武对简文帝,不甚得语。废海西后,宜自申叙,乃豫撰数百语,陈废立之意。既见简文,简文便泣下数十行。宣武矜愧,不得一言。”
病重的司马昱等不到桓温,便立十岁的儿子司马昌明为太子,他留遗诏给桓温说:如果这个孩子值得造就,就请辅佐他;不然,便请阁下取而代之。
出自太原王氏的侍中王坦之负责传达诏书,他看后深为不满,拿到司马昱病榻前撕得粉碎,说:“当今天下,是晋朝列祖列宗所传,陛下怎能私自送人!”司马昱又让王坦之改为:“朝廷大事都要禀报大司马桓温,如同诸葛亮、王导为丞相辅佐幼主先例。”当天,司马昱驾崩,诸臣奉太子司马昌明即位,为晋孝武帝。
得到遗诏,桓温大失所望。他本指望司马昱能将帝位禅让给自己,他在写给弟弟桓冲的信中抱怨:“遗诏不过是让我遵循诸葛亮、王导的先例!”
孝武帝年幼,朝中主持政务的主要是谢安、王坦之、王彪之三人。王彪之是老名士,出自琅琊王氏,他和谢安共同控制尚书省;王坦之主持中书省。谢安、王坦之都曾在桓温幕府效力,如今,他们是整个东晋士族阶层抗衡桓温的希望。
士族
中国从秦代到汉代,都是皇权独尊。皇帝是王朝唯一的主人,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帝。在皇权之下,又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中央、地方行政制度和官僚制度。全国划分为一百多个郡、一千多个县。郡以上,又逐渐增加了州一级,全国划分为十多个州。
到东汉,进入官员序列最重要的途径,是先在地方郡、县担任小吏,他们由地方官选拔,对地方官负责,所以称为属吏。属吏逐级升迁,得到郡太守认可之后,会以“孝廉”或者“秀才”的名义推荐给中央,成为备选的正式官员。没有担任过属吏但有文化的人士,也可以被地方官直接推荐给朝廷。不管通过哪种途径,都要参加中央的统一考试,合格者才能成为正式官员。
各地都会有一些非常富裕的大家族,汉代人称他们为“豪强”。他们的子弟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,能很方便地进入地方政府担任属吏,然后等待进入正式官员队伍的机会。但皇帝对这些家族一直保持警惕。中央设置的考试制度,就是防范家境优越但才能欠缺者混进官僚队伍。汉代地方官的一项重要任务,就是抑制、打击那些势力过大的豪强家族。这种打击有时十分血腥:一个大家族的数百名成员被全部逮捕,成年男人被处死,女子和儿童成为苦役犯,家产被充公。在汉代,勇于“搏击豪强”是地方官的重要政绩。
东汉末年,黄巾起事天下大乱,宫廷又因为文官和宦官的互相杀戮而陷入内乱,并州刺史董卓乘机劫持朝廷。各地官员联合起兵反对董卓,之后又互相混战。这些动乱是地方豪强扩大影响的好机会。他们有大量宗族成员和家丁奴婢,宅墙高大坚固,粮储丰富,可以组织起小规模的武装,在乱兵中自保。门户单薄的百姓,自愿或被迫向豪强献出自己的土地和人身权,换取他们的保护。州郡的地方官们(正在形成中的军阀)也需要这些人支持,建立地方武装。活动在中原的曹操、袁绍、刘备,南方的孙策、刘表、刘璋等军阀,都要争取地方豪强的支持。
曹操在混战中统一北方后,努力将这些支持过自己的豪强大族和官僚机构结合起来,承认他们的一些特权,同时也希望他们服从自己的权威。大族成员相继进入了中央政权,成为高级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