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 字体:大
中
小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
旧少得可怜。桓温命令抛下吃水深的大船,将辎重都转移到小船上,全军循新开河道进入巨野泽,再由清水(济水)辗转进入黄河——这条在旧运河基础上新开的河道,后人称之为“桓公渎”。
晋军舟船首尾相接,连绵数十里陆续开入黄河,终于可以尽情畅游。黄河南岸,接受鲜卑官职的汉人聚落纷纷倒戈投诚。桓温舰队循河西进,占据了黄河北岸重镇:枋头。
枋头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,北距燕都邺城仅二百余里。邺城已经感受到战争的威胁,燕帝慕容暐一边准备逃回辽西(慕容氏故地),一边向关中的前秦皇帝苻坚求援。
对峙黄河
舟师顺利入河,邺城近在咫尺,只需一场决战,桓温的北伐大业即将完成。在这个紧要关头,桓温却迟疑了,他驻军枋头,不进不退、不战不和,长达近两个月。
士兵们不懂统帅的计划,幕僚诸名士却明白府主的用心。桓温掌控东晋政局,依靠的是从荆州带出来的精锐部队。他现在实力太强,已经打破了各家士族的力量均衡。而且他野心太大,如果伐燕成功,下一步必然是取司马皇室而代之。这几乎已是士族们心照不宣的共识。他们不想看到这种局面,但又无可奈何。
桓温的忧虑也在此。他不敢失败。万一决战失利,军队溃败,他就丧失了拥兵自重的资本。那时,对他久已不满的各家士族会立刻把他排挤出局。没有万全的把握,桓温不敢把自己的宝贵兵力投入决战。
桓温的怯战,还有他的经历原因。
少年时,父亲桓彝被害,他立志复仇。他十八岁时,仇人之一江播病死,留下三个儿子,其中长子江彪刚成年。桓温化装成吊唁的来客,在江家客厅当场刺死江彪。江彪两个年幼的弟弟试图逃走,也被桓温杀死。
在当时士族看来,桓温是个有英雄气概的少年。但此后桓温娶公主、任驸马都尉,历任郡太守、州刺史,却没有真正上过战场。他第一次指挥实战,是三十五岁(永和二年,346)担任荆州刺史时,讨伐割据蜀地的人李势政权。当时他年轻气盛,不顾朝廷担心,带荆州兵一路西进,沿途三战三捷,打到成都城下。两军在成都近郊笮桥展开决战。蜀军已被逼到绝境,拼死作战,晋军难以支持,逐渐溃退。
桓温看胜利无望,命令传令兵鸣金(锣)退兵。传令兵过于紧张,误敲进攻的战鼓。拥挤的军阵中,多数士兵们只能看到身边的战友,无法了解全面战局,他们听到鼓声,以为胜利在望,纷纷回身作战,居然一举击败蜀军。李势面缚归降,桓温由此平蜀。这是他毕生唯一切实的功业,也是他踏过门阀势力均衡线、在荆州坐大的起点。
四十三岁那年(永和十年,354),桓温率领荆州兵北伐关中,那里是氐人苻健(苻坚伯父)刚刚建立的前秦王朝。由于有秦岭山脉阻挡,舟船无法通过,晋军只能半途弃船步行,向长安进军。
晋军一路受到前秦军队阻击,互有胜负。进抵长安城下时,桓温犹疑不敢决战了——他刚刚领教了北族骑兵的威力:峣柳、愁思塠一战,氐人皇子苻生仅带数十骑冲入晋军阵中,纵横往返十余次,杀伤晋军上千人,桓温部下两名骁将也被杀死。如今在关中平原上,他更不敢对阵氐人骑兵。
另外,成都笮桥一战,对桓温平生的信心有重大影响:居然是传令兵的错误造成了他的胜利——他也许根本就缺乏决战克敌的才能?
熟悉桓温的人说,他赌博时,如无必胜可能,则从不敢下注。
进军关中之初,桓温考虑到后勤难以维系,将入关时间预定在五月。这是小麦的收获期,正好在敌占区就地征收军粮。从去年秋天到这年五月,都是风调雨顺,小麦长势极好。秦军坚壁清野,和晋军开始了抢收小麦的竞赛。
但比赛马上终止了。双方都发现,虽然麦秆密实粗壮,但所有的麦穗都是空的,没有麦粒——这年,从江南到关中,小麦全部绝收。民间传说,是小麦在长苗的时候,水、热、肥条件太好,结果小麦只顾生长秸秆,没能灌浆结穗。①最后,桓温粮食耗尽,只得在氐人追杀下仓皇撤退。他的首次北伐以惨败告终。
① 《宋书》卷三十四《五行志·五》:“晋穆帝永和十年,三麦不登,至关西亦然。自去秋至是夏,无水旱,无麦者,如刘向说也。又俗云,‘多苗而不实为伤’,又其义也。”
吸取伐秦教训,桓温这次伐燕非常谨慎。为确保后勤供应,他要打通东、西两条水路。现在东路已通,西路的石门却未打开:因为袁真怯懦畏战,不敢北上。
郗超看桓温进退两难,向他建议:如今石门未开,后勤全赖东线,但东线航道流量有限,加之秋水将退,补给将很难维持。当今上策,是全军弃船直扑邺城。这样有三种可能:一、与鲜卑人决战于城下,胜负立判;二、鲜卑人慑于晋军威势,不战而逃回辽西老巢;三、鲜卑据守邺城顽抗。但已经来不及进行大规模城防建设,晋军可以一边围城,一边分军征讨河北郡县,建立有效统治,邺城终将是瓮中之鳖。
郗超已预料到桓温不敢进兵——害怕出现第一种可能。所以他的下策是:在黄河南岸、靠近清水入河口处修筑城垒,多储备粮食军械,准备就地过冬,等明年决战。因为入冬后航道封冻,将无法利用。晋军这次北伐穿的都是夏装,如果战事陷入僵持,必须早做准备。
桓温仍在徘徊犹豫。
燕军反击
看到桓温大军北上,年轻的燕帝慕容暐束手无策,掌握朝政的太傅慕容评同样为难。
燕帝叔父、四十四岁的吴王慕容垂主动请战,他有勇有谋,威望很高。从十余年前慕容鲜卑自辽西南下、占领中原立国,到近年在河南与晋军作战,慕容垂都屡建战功,也因此深受两代燕帝猜忌。
如今大敌当前,鲜卑朝廷没有其他选择。慕容垂被任命为南讨大都督,率领五万紧急征调的燕军南下。慕容垂军中不仅有鲜卑宗室名门,还临时抽调了燕廷中汉人高官的子弟。他要让这些人明白:现在他们与鲜卑人生死与共,别无选择。
慕容垂没急于进攻桓温主力。他先让弟弟、三十四岁的慕容德带领一万五千骑兵,渡河驻守石门,防止晋军打通西线河运;又派人收集在河南的鲜卑残余武装,骚扰桓温后方。慕容垂自己则等待主力集结,向枋头慢慢推进。河北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响应桓温的地方武装,开始攻击城镇。慕容垂在南下中逐一扑灭这些武装。
桓温坐守枋头两月,局势日渐危急。唯一的补给线桓公渎——清水水道受到鲜卑人攻击,后勤补给被切断。冬天即将来临,慕容垂骑兵前锋已经逼近枋头,击败了一支迎战的晋军。面对燕军的铁甲骑兵,晋军步兵没有任何优势。
就在晋军粮尽之际,前秦援助燕国的军队也插入晋军后方,占领颍川。
桓温面临被三面夹击的处境。他下令渡河撤退。晋军丢下堆积如山的军械、辎重,焚烧了所有船只,一路向南奔逃。由于担心井水被燕人投毒,他们每天只能凿井取水。
面对徒步逃走的晋军,慕容垂有从容部署的时间。河南中部地势平坦,没有山河天险,正是鲜卑骑兵施展身手的大好战场。他派侦察骑兵一路尾随晋军,自己带八千骑兵随后缓缓而行。慕容德受命带四千骑兵迂回至晋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