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 字体:大
中
小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
拜将坛”,北面的台上建有亭阁。据说这就是当年的拜将坛,也称拜将台。
当时由于萧何在中间的润滑调停,刘邦和韩信的关系处理好了。这可不得了,凭着这种人际关系,使得刘邦从汉中突围出来,冲向了东方,又夺取了天下。韩信真的不负所望,为刘邦打败项羽、统一全国立下了奇功。
在项羽、刘邦与韩信的人际交往中,不同的处理方式,竟然带来了如此不同的后果,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。我们再细细体味卡耐基的话,这是多么有深度!人际关系确实是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。如果按照卡耐基的公式,那么刘邦这个人事业的成功,或者只有15%是靠自己的军事上的专业技术,另外的85%是靠了人际关系、处世技巧来夺取天下的。相反的比例使得项羽失掉了天下。
我们追问一下,为什么这样说?我们可以来进一步看看项羽是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的?
韩信把项羽琢磨得透了,他给刘邦分析了项羽在人际关系上的许多弊病:
1.项羽很英勇,在他发怒、厉声喝骂的时候,好多人都被吓退了,但是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,不能处理好这层关系,那就只是他一个人的英勇罢了。
2.项羽固然有时待人仁慈有礼,说话温和,部下有人生病,流着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员,但是当有人有了功劳应当加封爵位时,他却把已经刻好字的印章拿在手里,玩弄得磨去了棱角,还舍不得给人家。这就是所谓的妇人的仁慈啊。
3.项羽得到关中后,却定都彭城,又违背与义帝的约言,结果没有处理好与诸侯、义帝的关系。这方面又失掉了人心。
4.项羽的军队每到一个地方,都要进行摧残毁灭,天下的人都怨恨他,百姓不愿归附他。这是和老百姓的关系没有处理好。
经过韩信这一分析,我们可以看到项羽的人际关系确实处理得很糟糕,已经危机四伏在那儿了。因此韩信对刘邦说:所以项羽的强大是很容易变为弱小的。现在你刘邦能够采取和他相反的做法,那么就会战胜他。刘邦照着韩信的话去做了,刘邦真的成功了,项羽也真的如韩信所预料的由强变弱,最后霸王别姬,无面目见江东父老,自己结束了自己。
刘邦是怎样做的呢?比如他在萧何的劝说下,为韩信建筑了拜将台,拜他为大将。这些事情是项羽做不到的,但是刘邦做到了,韩信当然为他打天下不遗余力了。
再看刘邦在夺取了天下后,摆酒设宴时,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来考考群臣:“我刘邦夺取天下的原因是什么?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?”
有两个大臣高起和王陵做了比较,很有说话的技巧,先说反面的:“陛下为人傲慢而好轻视戏弄侮辱别人,项羽为人仁厚而爱护别人。”听这话,不是刘邦不及项羽吗?但是,接下来话锋一转,转到关键的地方来了:“你派别人去攻城略地,就把攻下的地方封给他们,这是你能够和天下人共同享受利益的美德。项羽不是这样,妒忌贤能,对立有功劳的人就设法加害,有贤才的就猜疑他们,作战取得了胜利却不给他们授功,取得了土地也不给别人利益。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。”看来已经说得很到位了。但是刘邦看问题真的更有深度。
刘邦自己心里很明白,说:“你们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在帷幄中运筹谋划而能够决胜千里之外者,我不如张良。镇守国家,安抚百姓,供给粮食,保证军粮这方面,我不如萧何。在统领百万大军,作战必胜,攻城必克,我不如韩信。这三位,都是人中豪杰,我能够任用他们,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。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,这是他失败的原因。”大家想一想,刘邦处理好了与张良、萧何、韩信等的关系,也就使得他拥有了在夺取天下的战略、后勤、作战等几个重要方面的胜利保障,刘邦还能处理好其他的关系。因此,人际关系处理得好不好,真是大有学问,大有道道,大至可以得天下,也可以失天下。
确实,这里刘邦做了一个很深刻而且也很精彩的总结。一句话,就是刘邦知道自己用到了真正能够得天下的大人才,而他们能被刘邦所用,就是他能处理好与他们的人际关系。相反,项羽也有人才,但是他处理不好关系,范增这样一个大才不能用,还有韩信原来是他的人,结果处理不好关系,投奔到刘邦这里来了。大家看看,这里的智慧与教训多深刻!
其实历史往往不总是过去时,今天人去读历史就是现在进行时,难道不是吗?我们可以用历史的这面镜子来照一照当下人的面孔与内心,不就是现在时了吗?
当下我们那么多的老板、老总、官员们,还有我们普通的人都可以借历史之镜子照自己单位、企业的相,照一下自己的面相、心相,必定大有好处的。
交际之道要历练
人与人的交际之道,需要修养、修行、修炼,一句话要历练。
老子说: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。”(第54章)这说得多么好啊!一是要用道来修身,二是用道来修身的人,那么他的德就会真,会纯真、会真诚、会真的出现层次的提升、境界的提高。人际交往之道也就是这样!
现实生活中,一个人的财富可以暴发,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,比如中了彩票,比如做生意一下发了。但是人的知识不能暴发,人的素质修养不能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。人际关系这种素质就有待于长久的历练,这就是老子说的:“修之于身,其德乃真。”。
我们来看张良,他精通老子之道,是很典型的经过历练的一个例子。张良是刘邦手下的一位很重要的人物,在人际关系方面他给我们很多启示。他本来是韩国人,他的祖父辈、父亲辈五代人做过韩王的丞相,出身很高贵。秦国灭了韩国后,他变卖家产寻求刺客报仇。他曾经和一个大力士用120斤的铁锤在博浪沙暗杀秦始皇,没有成功,结果改名换姓,逃到了下邳隐藏了起来。我们大家想像一下,这时的张良是个怎样的形象?一定是个勇猛刚烈的大男人,像个影视中常看到的刺客形象吧?
一次张良在下邳的桥上遇到了一位老人。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,命令他:“小子,下去把鞋子拣上来!”张良血气方刚,当然忍受不了,想揍他,再想是个老人就算了,拣了鞋子。老人又命令他:“把鞋子替我穿上!”张良也就办了。老人笑着离去。张良是个聪明人,也见多识广,觉得有些奇怪,那老人肯定不是一个一般的人,就瞧着老人的背影琢磨着怎么回事。老人走了约一里路又返回来,说:“你这小子可以教导。五天后拂晓,和我在桥上相会。”
五天后张良在拂晓时赶到,但老人已经在那儿了,老人发怒训斥他迟到了,并约他五天后早一点来。五天后鸡刚叫,张良就去了,但又迟到了,又被老人发怒训斥了一顿,并再约他五天后一定要早一点来。五天后,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,过了一会老人来了,很满意,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