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 字体:大
中
小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
反对:“最危险、大逆不道的就是反叛。将军您往年反王恭,近日反司马郎君,现在又要反桓公。一人三反,怎么能成功!”说完起身出帐,其他部属也纷纷起身离去。
刘牢之在士族的内战里左右摇摆,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,这导致部属们对他丧失了信任。他的犹疑失策,并不只是个人的性格弱点,也是历经百余年士族专政之后,军人阶层被彻底边缘化的结果。
刘牢之是士族专权时代成长起来的职业军人,文化不高,几乎不识字,对一切和“文字”有关的公文、朝廷运作都抱着敬畏的心态,从没有过染指政坛、取代士族的野心。毕竟,士族专权已经百余年,除了靠宗教凝聚信徒的天师道,还没有出现能和士族们抗衡的政治势力。刘牢之曾一度有这种实力,但他没有驾驭局势的能力和信心。在这个时代,从职业军人到政治家,中间的鸿沟实在太宽。
刘牢之感觉大势已去。到了约好的时间,刘敬宣还未带家眷赶来,他以为风声已经泄露、敬宣已被桓玄捕杀了,就带少量亲随渡江北逃,行至江中的新洲时,他在绝望中上吊自杀。刘敬宣随后带家人赶来,看到的只是刘牢之的尸体。他们急忙逃奔广陵,在那里与高雅之会合,西上投奔了后秦姚兴。
老部下殡殓了刘牢之的尸体,运棺木回到京口。桓玄下令剖棺斩首,陈列在京口示众,以此震慑全体北府将士。
解决掉刘牢之后,桓玄再无敌手。当年桓温废晋称帝的梦想,现在看来已是触手可及。桓玄要做的是让这个过程更顺畅一些。他仿效父亲当年故技,也离开建康坐镇姑孰,靠家人和亲信控制朝政。
趋于熄灭的天师道势力,此时又在抬头,开始袭扰海滨。据说孙恩在一次作战失利时落水淹死,信众推举他的妹夫卢循为首,他们相信孙恩没有死,而是化作了“水仙”,继续保佑他们作战。桓玄希望招安卢循,但卢循频繁劫掠浙东沿海。
为扑灭天师道,桓玄想到了刘裕,任命他为徐州刺史桓修的中兵参军。当时刺史的军府中,指挥州府直属军队的军官为中兵参军,指挥郡县地方军队的为外兵参军。刘裕受命赴浙东与卢循作战。
但对于刘牢之的北府旧部,桓玄仍充满了警惕。特别是那些在淝水之战时就已上阵立功的老将,他没有信心驾驭这些武人,只能罗织罪名大肆诛杀。当初不肯随刘牢之起兵反桓玄的刘袭及其弟刘季武,已经逃奔后秦的高雅之之父高素等,都被桓玄逮捕处死。
刘袭兄长刘轨此时正驻军北境山阳,他愤然起兵反抗桓玄。北府旧将纷纷赶来投奔,已经逃到后秦的刘敬宣、高雅之、司马休之等人,也赶到山阳参与起兵。
桓玄急忙调兵进剿,他用的是已经投靠他的北府老将、刘裕的第一位上级孙无终。孙无终军队迅速攻克山阳。刘敬宣等只好投奔南燕慕容德。
但两个月后,孙无终也被处死,桓玄决心清除篡晋之路上的任何潜在敌人,北府旧将都将难逃厄运。这些人也和刘牢之一样,只会带兵打仗,没有政治眼光和判断力,最后的结局是自相残杀和被清洗。
桓楚帝业
作为士族中人,桓玄的文采颇高。当年他占据荆州时,冬雪始降,下属五府贺雪的简牍同时送至,桓玄坐在厅上,取笔在简牍后面依次作答,五篇答书各不相同,都不假思索而粲然成章。闻知同党王恭兵败身死时,他正在江陵城楼上观景,凭栏沉吟片刻后提笔濡墨,一篇华丽的诔文瞬时而成。
数年来,朝野对司马道子、元显父子的昏庸腐朽已怨声载道。桓玄入京后斥退了司马道子提拔的小人,另选了一些有声誉的门阀人士进入朝廷,颇有一番新气象,人们希望桓玄能有一番作为。
但桓玄利用堂兄弟们控制朝廷和诸州后,提出的都是一些毫无实际意义的政策,比如废止钱币、用谷物和丝织品交易,以及恢复肉刑等,而且朝令夕改,法度无常。这年扬州再次发生大饥荒,浙东一带尤其严重,许多百姓饿死,其余的只能投靠天师道,以到处抢掠为生。
桓玄的奢靡丝毫不亚于前任,而且还有符合士族口味的精致讲究。他喜爱珍宝、字画,听说谁有此类收藏,便要千方百计搞到手。不好意思直接索要时,就以赌博为借口强夺。他尤其喜欢幽雅的园林宅邸,不仅强占他人宅院,还派人四处寻找珍异的花卉、竹树,不远千里也要掘运到自己府中。
桓玄唯一对自己缺乏自信的方面,就是武功。他没打过仗,当初他以一介士人取代殷仲堪、夺取荆州,又下扬州控制朝政,都顺利得如同儿戏。这些成功只是因为他对手太低能,此时连王导、谢安甚至桓温那样的所谓人才都没有了。但桓玄不想在这方面示弱。他向朝廷上表,请求北伐姚兴的后秦,随后马上失去自信,不愿北征,又暗示朝廷下诏阻止——此时替他控制朝廷的,是他的堂兄桓谦。
为显示自己的出征决心,桓玄还命人修造轻舟,专门装载自己收藏的书画、宝物。有人不解,桓玄解释说:“战事凶险,万一有意外,便于运输。”这些言行在朝野逐渐传为笑谈。
403年,卢循的天师道军两次侵入浙东沿海,都被刘裕击退。刘裕没有穷追,而是回师驻防山阴。他要提防桓玄,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。
何无忌自从离开刘牢之后,一直在京口家中赋闲。他通过朝廷中人向桓玄传话,希望能获得一个荒远县令的职位,以此试探桓玄是否愿意放过自己。结果桓玄没给任何回音。何无忌感到性命难保,情急之下,偷偷前往山阴前线见刘裕,劝他趁兵权在手,起事反抗桓玄。
刘裕也一直在警惕着,他在担心天师道平定后的处境,请山阴当地的富豪孔靖来一起谋划。孔靖以前曾多次资助刘裕军队的军饷,两人关系极好。他给刘裕分析:山阴距离建康太远,贸然起兵恐怕难以成功;从桓玄的举动看,近期肯定会篡位称帝,所以应该等到他野心彻底暴露,再在京师周边起兵,最能得地利、人和。刘裕因此暂时中止了起兵的想法。
这年九月,桓玄操纵朝廷策命自己为楚王、相国,加九锡。桓温到死都没等来的九锡象征,现在他也轻易到手了。此时,刘裕受命留部队驻扎山阴、自己赶回京口复职,继续担任徐州刺史桓修部下的中兵参军。
到京口后,主持朝政的桓谦赶来见刘裕。此行名义上是表彰刘裕平定卢循的战功,但他负有桓玄嘱托的要事:试探刘裕对自己称帝的态度。
两人单独相处时,桓谦说:“如今楚王(桓玄)功勋卓著,群臣之情,都觉得晋帝应当禅让大位。不知您以为如何?”
刘裕没有表示异议:“楚王是功臣之子,又有安定天下的大功,晋朝微弱已久,民心已去,改朝换代有什么不对?”桓谦大喜:“这是大事,但只要有你支持,就真可行了!”
这一年,江南的冬天格外寒冷。肃杀寒风中,桓玄代晋称帝的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他让亲信拟好了禅位诏书,逼白痴司马德宗自己动笔抄写一遍,正式召集百官发布。但白痴皇帝对传国玉玺十分迷恋,把玉玺的绶带缠在自己手腕上,抱在怀里不愿交出。司徒王谧连哄带吓,给皇帝解下绶带,拿到了玉玺。他带着百官、捧着玉玺乘船到姑孰,向桓玄劝进。桓玄在姑孰举行祭天仪式,正式宣布称帝,建立楚王朝。
随后,他带百官到建康,正式入居宫城。他体重太大,第一次坐上朝堂的御床时,
上一页
章节列表
下一页